金屬熱處理中常用的退火工藝有哪些
發布日期:2023-01-03 00:00 來源:http://www.jkj999.com 點擊:
表面熱處理的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應加熱熱處理。常用的熱源是火焰,如氧乙炔或氧丙烷、感應電流、激光和電子束。化學熱處理是通過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、顯微組織和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?;瘜W熱處理和表面熱處理的區別在于后者改變了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。
退火過程中發生的是珠光體轉變,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,為后續加工和終熱處理做準備。去應力退火是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變加工、焊接等而造成的以及鑄件內存在的殘余應力而進行的退火工藝。鍛造、鑄造、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內部存在內應力,如不及時消除,將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發生變形,影響工件精度。
金屬熱處理中常用的退火工藝有哪些
① 完全退火。用以細化中、低碳鋼經鑄造、鍛壓和焊接后出現的力學性能不佳的粗大過熱組織。將工件加熱到鐵素體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以上30~50℃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隨爐緩慢冷卻,在冷卻過程中奧氏體再次發生轉變,即可使鋼的組織變細。
② 球化退火。用以降低工具鋼和軸承鋼鍛壓后的偏高硬度。將工件加熱到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上20~40℃,保溫后緩慢冷卻,在冷卻過程中珠光體中的片層狀滲碳體變為球狀,從而降低了硬度。
③ 等溫退火。用以降低某些鎳、鉻含量較高的合金結構鋼的高硬度,以進行切削加工。一般先以較快速度冷卻到奧氏體不穩定的溫度,保溫適當時間,奧氏體轉變為托氏體或索氏體,硬度即可降低。
④ 再結晶退火。用以消除金屬線材、薄板在冷拔、冷軋過程中的硬化現象(硬度升高、塑性下降)。加熱溫度一般為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50~150℃ ,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應使金屬軟化。
退火絲是利用退火工藝生產典型金屬制品。退火絲是用低碳鋼冷拔、加熱、恒溫、保溫等工藝而成的一種軟質鐵絲產品。鐵絲按用途不同,成分也不一樣。將熾熱的金屬坯軋成6.5mm粗的鋼條也就是盤條,再將其放入拉絲裝置內拉成不同直徑的線,并逐步縮小拉絲盤的孔徑,進行冷卻、退火、涂鍍等加工工藝制成各種不同規格的鐵絲。
鋼在加熱時,表層的碳與介質(或氣氛)中的氧、氫、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等發生反應,降低了表層碳濃度稱為脫碳,脫碳鋼淬火后表面硬度、疲勞強度及耐磨性降低,而且表面形成殘余拉應力易形成表面網狀裂紋。加熱時,鋼表層的鐵及合金與元素與介質(或氣氛)中的氧、二氧化碳、水蒸氣等發生反應生成氧化物膜的現象稱為氧化。
退火過程中發生的是珠光體轉變,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,為后續加工和終熱處理做準備。去應力退火是為了消除由于塑性形變加工、焊接等而造成的以及鑄件內存在的殘余應力而進行的退火工藝。鍛造、鑄造、焊接以及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內部存在內應力,如不及時消除,將使工件在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發生變形,影響工件精度。
金屬熱處理中常用的退火工藝有哪些
① 完全退火。用以細化中、低碳鋼經鑄造、鍛壓和焊接后出現的力學性能不佳的粗大過熱組織。將工件加熱到鐵素體全部轉變為奧氏體的溫度以上30~50℃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隨爐緩慢冷卻,在冷卻過程中奧氏體再次發生轉變,即可使鋼的組織變細。
② 球化退火。用以降低工具鋼和軸承鋼鍛壓后的偏高硬度。將工件加熱到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上20~40℃,保溫后緩慢冷卻,在冷卻過程中珠光體中的片層狀滲碳體變為球狀,從而降低了硬度。
③ 等溫退火。用以降低某些鎳、鉻含量較高的合金結構鋼的高硬度,以進行切削加工。一般先以較快速度冷卻到奧氏體不穩定的溫度,保溫適當時間,奧氏體轉變為托氏體或索氏體,硬度即可降低。
④ 再結晶退火。用以消除金屬線材、薄板在冷拔、冷軋過程中的硬化現象(硬度升高、塑性下降)。加熱溫度一般為鋼開始形成奧氏體的溫度以下50~150℃ ,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加工硬化效應使金屬軟化。
退火絲是利用退火工藝生產典型金屬制品。退火絲是用低碳鋼冷拔、加熱、恒溫、保溫等工藝而成的一種軟質鐵絲產品。鐵絲按用途不同,成分也不一樣。將熾熱的金屬坯軋成6.5mm粗的鋼條也就是盤條,再將其放入拉絲裝置內拉成不同直徑的線,并逐步縮小拉絲盤的孔徑,進行冷卻、退火、涂鍍等加工工藝制成各種不同規格的鐵絲。
鋼在加熱時,表層的碳與介質(或氣氛)中的氧、氫、二氧化碳及水蒸氣等發生反應,降低了表層碳濃度稱為脫碳,脫碳鋼淬火后表面硬度、疲勞強度及耐磨性降低,而且表面形成殘余拉應力易形成表面網狀裂紋。加熱時,鋼表層的鐵及合金與元素與介質(或氣氛)中的氧、二氧化碳、水蒸氣等發生反應生成氧化物膜的現象稱為氧化。
